热点·国家生态
3.1-3.15
01 水利部部长:健全河湖长制,满足广大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期盼
3月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举行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市县三级都设立了河长办,在辖区内已凝聚起河湖保护、治理管理的强大合力。
河湖长制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旨在解决大家最关心、最现实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现在,该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至少取得了三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是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各地全面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保护治理管理责任体系。在全国省市县乡四级设立了河湖长30万名,设立了村级河湖长,包括巡河员、护河员等90万名。现在可以说,基本上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有人护。
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层面,建立完善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7个流域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分别与流域内各省、区、市河长办协作,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联防联控联治机制。省市县三级都设立了河长办,在本辖区内凝聚起了河湖保护、治理管理的强大合力。
三是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各地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和持续作用,针对江河湖泊存在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突出问题,重拳整治河湖乱象,依法管控水空间,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大力治理水污染。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湖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
02 两会说环保——绿色开展,为美丽中国添华彩
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过去一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踏石留印。未来如何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继续走好绿色开展道路?代表委员们踊跃献策,期待为美丽中国的画卷再添华彩。
1、污染防治筑牢底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大气污染、黑臭水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高质量开展厚植生态底色。
“当年人们评价村里的生活,是‘住着别墅吸石灰,开着小车闻臭气’!”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党委书记侯二河回忆起以前的情况,感慨良多。如今,白沙村在废弃矿山原址上建起绿色环保的高活性氧化钙生产线,将村庄周边的千亩荒山用覆膜技术进行了绿化,恢复了以往清丽的模样。
洪湖,既是盛产鱼米的荆楚大地的重要生态屏障,还肩负着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责任。“近年来,湖北持续召开洪湖流域‘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持续推进流域‘清河渠’‘除黑臭’‘截污水’‘重修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吕文艳表示,湖北将继续加大对流域内生态农业、清洁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力度。
“当前,农村供水安全尚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态水系遭受破坏或污染。”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供销合作社原巡视员李云才建议,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建立优质高效的乡村供水保障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有效防治农村地下水污染,加强水源生态区保护,涵养和充分利用优质水源。
2、系统保护稳定生态
保护生态需要有系统思维,坚持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021年,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研院地理科研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看来,国家公园里的当地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农耕文化,且大多具有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持续利用的文化内涵,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长江江豚旗舰物种的出现频率增加。”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建议,要完善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平台与z6com人生就是博机制,定期召开流域江河湖泊水生态健康评价,发布健康报告,强化公众监督。
作为中国首部针对特定流域保护的全国性法律,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已有一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告诉记者:“重庆法院发布非法捕捞犯罪量刑指引,出台服务保障‘十年禁渔’10条意见,加强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环境资源司法协作,共建跨省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给予了司法服务和保障。”
作为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湿地保护的生态意义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建议,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力度,拓宽红树林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范围,不断提高红树林造林设计及施工专业性,强化重点海湾系统治理和滨海湿地系统保护修复。
3、绿色低碳渐成风尚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两会上围绕“绿色转型”“低碳开展”等热词,代表委员们在产业转型、生态经济和碳排放、碳交易机制等方面持续建言献策。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吕文艳代表建议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厂区能源智能优化系统建设,顺利获得精细化管理为节能降碳赋能,同时,持续研发低碳冶炼新工艺,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关键组分和肥力基础,对气候有重要调节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建议,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标准和规程,建立农业碳中和专业研究平台,同时,将土壤碳汇列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框架,建立起土壤碳汇市场交易、碳税征收与生态补偿等协同推进土壤固碳的新机制。
探索生态经济,让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曙光学校校长刘卫昌的心声:“建议更多的乡村因地制宜探索生态经济,有助于农业向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开展,利用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持续开展康养产业、有机食品,推进生态产业化,让绿色产业开展惠及更多群众。”
如今,绿色低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有偿服务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林少群建议,继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从源头实行垃圾分类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落实·地方行动
3.1-3.15
01 福建五县市持续召开林业各项工作
近期,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南平市光泽县、龙岩市连城县、三明市明溪县、漳州市诏安县持续召开林业相关各项工作。包括护林员巡护能力提升培训、松材线虫病疫木专项检查、召开义务植树活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活动。
1、宁德市福鼎市:举办全市护林员巡护能力提升培训班
为提高专业护林员的履职能力,打通森林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3月2日,福鼎市林长办举办护林员巡护能力提升培训班,全市专业护林员、各乡镇(街道、龙安)护林管理员、各林业工作站负责人共计120多人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班邀请省林长智慧管理平台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课上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护林员巡护APP的安装、使用及如何顺利获得林业智慧管理平台加强对护林员巡护情况的监督管理,并针对参训学员在会上提出的数据记录、巡护轨迹上传、事件上报等问题予以一一解答。
2、南平市光泽县:召开松材线虫病疫木专项检查行动
2月26-27日,为深入排查违法违规收购、加工、经营和使用松材线虫病疫木及其产品行为,消除疫情传播扩散隐患,光泽县林业局组织森防站、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以及林业工作站等单位对全县木竹加工、石材厂等有关企业进行专项检查。执法大队将持续跟踪整改情况,形成闭环管理。下一步,光泽县林业局将加快有助于建立健全松材线虫病疫木监管长效机制,推进疫木检疫执法行动的常态化、制度化,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
3、龙岩市连城县:召开“我为碳中和种棵树”义务植树活动
3月2日上午,连城县召开“我为碳中和种棵树”义务植树活动,县各套班子领导及县直机关干部、公安警察、部队官兵等社会各界党员、团员、志愿者等到达文亨镇文保村,挥锄挖穴、扶苗回土……经过一番紧张劳动,数千株木荷、枫香、格氏栲等树苗昂然挺立在山坡上。今年以来,连城县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科研种植的原则,大力种植阔叶树,营造混交林,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拟完成植树造林任务2.96万亩。
4、三明市明溪县:召开2022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3月2日上午,明溪县四套班子领导与县林业局等有关单位党员干部、志愿者共100余人在县革命纪念园召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1周年暨第44个植树节活动。县领导与广大干部职工、志愿者种植桂花、福建山樱花等树种近300株。今年已完成植树造林1.02万亩,占任务的96%,3月底将全面完成今年造林任务。
5、漳州市诏安县:召开保护野生动植物活动
诏安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到深桥镇、红星乡等地召开保护野生动植物主题宣传活动。顺利获得发放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手册以及现场咨询讲解问答,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等法律法规以及诏安县境内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情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诏安县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贩卖和收购野生动植物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召开多部门联合专项执法行动,保障辖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环境安全稳定。
02 福安市巾帼志愿者在行动
3月5日,福建省福安市河长办联合城南、城北、阳头街道及坂中乡等乡镇、街道干部,河道专管员,在富春溪流域召开“助力河长制 共护母亲河”护河行动。
身穿志愿者马夹,手拿拾物工具的志愿者们,成为河道旁靓丽的风景线。大家三五成群捡拾河滩垃圾,同时顺利获得展示视频动画等方式,给过往群众宣传河流保护知识和环保理念。每个人都热情高涨地召开着护河行动,也让更多人加入到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
03 延平区“强化河长制,建设幸福河湖”主题摄影大赛
2022年3月22日是第30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35届“中国水周”。为进一步唤起公众对水资源问题的危机感以及对身边河湖的关注,延平区结合自身实际,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期间,召开了“强化河长制,建设幸福河湖”主题的摄影大赛,鼓励群众更多地发现延平城区及各乡镇的河湖风貌、城市水景之美。